我院薄型子宫内膜研究再获突破--深圳市重点项目推动再生医学创新探索

发布时间 : 25-11-20

  对于许多受"薄型子宫内膜"困扰的女性来说,怀孕之路格外艰难。传统治疗手段往往改善有限,如何有效促进子宫内膜修复,是临床与科研共同关注的难题。

  近期,我院陈现副研究员团队与中山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刘杰教授团队密切合作,在国际知名材料学期刊Acta Biomaterialia发表最新研究成果"In situ pro-regenerative and repair capabilities of human umbilical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nd collagen hydrogel complex in mice with thin endometrium"。

  该成果获深圳市重点科研项目支持,在探索"如何为薄型子宫内膜提供更好的修复微环境"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为子宫内膜修复"搭建一个更友好的环境"

  研究团队围绕"改善内膜修复环境"这一核心目标,开发了一种由胶原蛋白水凝胶与间充质干细胞共同组成的复合系统。这一系统的作用类似于"支架"或"微环境",为细胞提供更接近体内的三维支持结构,从而增强其修复能力。

  该材料具有三大特点:

  温敏可注射:室温下呈液态,进入体内后快速凝胶成型

  仿生结构:类似人体细胞外基质,为细胞提供良好生长环境

  持续作用:凝胶逐步降解、缓释细胞,延长修复时间窗

  动物实验显示多层面改善:

  在自主建立的薄型子宫内膜动物模型中,该复合系统表现出积极的修复效果:

  内膜厚度和腺体结构明显改善

  减少纤维化,让"疤痕组织"更少

  促进血管生成,提高局部血流

  改善免疫微环境,使其更有利于胚胎着床

  最终,接受治疗的小鼠胚胎着床数显著提升,接近健康水平,且未观察到明显毒副作用。这些发现为未来改善薄型子宫内膜提供了扎实的前期科学依据。

  本研究作为深圳市重点科研项目的重要成果,首次系统阐释了“干细胞水凝胶”系统通过多重机制协同促进子宫内膜再生的分子基础,为未来推进干细胞疗法在生殖医学中的临床应用积累关键数据。

  多学科联合推动薄形子宫内膜专病门诊建设

  我院生殖医学中心与妇科正在积极筹建薄形子宫内膜专病诊疗体系,不断探索包括免疫调控、微环境改善与生物材料应用在内的多路径子宫内膜修复策略,积极推进面向临床需求的转化研究。

  本次研究工作的进展,得益于与中山大学刘杰教授团队在生物材料工程领域的深厚积累所开展的跨学科合作,充分体现了再生医学、生殖医学及免疫学等多学科协同在攻克临床难题中的关键作用。

  未来,我们将继续携手国内外顶尖团队,为改善女性生殖健康、助力家庭生育梦想贡献更多力量。

  致谢:

  特别感谢本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陈明烨和唐俊杰博士在研究过程中的卓越贡献与全心投入,他们的专业素养与不懈努力是本研究取得进展的重要基石。

  陈现

  医学博士、副研究员。深圳中山妇产医院生殖医学临床研究中心PI,广东药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校外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为广东省中医药中草药囊泡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免疫协会生殖免疫专业委员会委员,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高新技术评审专家,深圳市自然科学研究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专家等。

  主要研究方向为子宫内膜容受性评估与临床干预策略,以及细胞生物治疗在生殖转化医学中的应用。目前已发表SCI论文31篇。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面上项目1项,深圳市科创委基础研究重点项目1项,深圳市医学专项基金人才提升型项目1项。共参编书籍《The Mosaic of Autoimmunity》、《免疫性不孕不育的诊断与治疗》和《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3部。

  获深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获批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目前申请受理发明专利3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