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速递 ▎临床需求为导向,多中心协作科研攻坚,切实提升诊治水平

发布时间 : 22-07-05

  

      生命律动,创新不止。2022年,在新的疫情形势下,深圳中山妇产医院围绕“粤港澳大湾区研究型医院”建设的发展战略,开拓创新、加强学科建设。秉持“源于临床、服务临床、 持续推动临床”的宗旨,我院鼓励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多中心临床协作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切实提升临床诊治水平,让更多家庭获得健康的宝宝。

  2022年上半年,我院科研团队在子宫内膜免疫微环境检测与干预、胚胎优选和临床辅助决策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突破,已发表研究型SCI论文9篇,获批省级研究项目立项3项,科研成果简述如下:

  [研究成果]

  No.1[子宫内膜方面] 李玉叶博士等率先发现黄体中期子宫内膜T-bet/GATA3比例在辅助生殖治疗时对活产率的预测价值

  生殖免疫团队李玉叶博士等与广东省妇幼保健院生殖中心刘风华教授团队合作的临床回顾性观察研究成果于2022年2月在线发表于《Journal of Reproductive Immunology》。研究首次发现子宫内膜T-bet(Th1系转录因子)/GATA3(Th2系转录因子)比率可能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妊娠结局具有预测潜力,并率先提出黄体中期子宫内膜T-bet/GATA3比率有望成为预测IVF-ET活产的独立指标。在本研究结论的支持下,我院将开展以T-bet/GATA3为靶点的前瞻性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该结论的适用人群和临床决策点。

  No.2[子宫内膜方面] 刘苏博士等揭示子宫内膜免疫分析结合ERA更能让多次种植失败患者获益

  生殖免疫团队刘苏博士等与成都西囡妇科医院贾研主任合作的研究成果于2022年3月发表于《American Journal of Reproductive Immunology》。研究结果揭示对于多次种植失败的患者,通过内膜免疫细胞评分联合ERA开展的诊断和干预,比单独ERA或者内膜免疫细胞评分检测相比可使更多患者因此获益。数据进一步凸显了子宫内膜因素导致的妊娠失败存在两种互相独立的因素:内膜与胚胎发育不同步和子宫内膜的隐性“病理”改变。

  No.3[子宫内膜方面] 刘苏博士等率先揭示正常体重和超重/肥胖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的子宫内膜转录组改变特征

  生殖免疫团队刘苏博士等通过组学数据分析,研究揭示了正常体重和超重/肥胖的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子宫内膜转录组特征。研究表明正常体重和超重/肥胖的PCOS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下降涉及脂肪酸代谢、子宫内膜蜕膜化和免疫应答多维度改变,并获得了一系列的靶点清单,数据显示PCOS患者生育力下降可能与 "子宫内膜因素 "有关。研究成果为开发针对PCOS的分类检测指标,改善子宫内膜功能,提高生育力,减少并发症等有重要意义。该研究成果于2022年5月在线发表于《Frontiers in Genetics》。

  No.4[胚胎优选方面] 熊风等率先基于大数据分析建立胚胎优选模型

  胚胎培养室熊风助理研究员等以活胎分娩为目标,通过对母亲年龄、子宫内膜厚度、卵母细胞数量、第3天胚胎质量、囊胚形态和囊胚发育天数等关键指标,基于大数据分析,率先建立胚胎优选模型,可视化各因素对活产的影响,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在复苏周期更精准有效地进行胚胎选择,有助于提高种植成功率,使不孕夫妇更早实现抱婴回家。该研究成果于2022年4月在线发表于《Obstetrics and Gynaecology Research》。

  No.5[胚胎优选方面] 孙青博士等人首次揭示内源性硫化氢分子通过调控代谢相关***促进早期胚胎发育

  胚胎培养室孙青博士等人研究发现,引入内源性硫化氢分子作为体外胚胎培养的气体条件,能将囊胚形成率由47.06%提升至81.82%,远超行业平均水平。首次揭示内源性气体信号分子硫化氢通过调节蛋白修饰和代谢相关***的转录表达,进而调节细胞代谢活动,满足胚胎发育过程中对蛋白合成、能量及氨基酸的需求,从而促进胚胎发育。该研究为优化胚胎体外培养和改善胚胎质量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依据。该研究成果于2022年3月在线发表于《Nitric Oxide》。

  No.6[胚胎优选方面] 胚胎培养室团队率先发现引入生理性抗氧化剂褪黑素可以提高胚胎质量

  胚胎培养室团队与枣庄市妇幼保健院生殖中心、中国科学院动物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上海东方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北京协和医学院比较医学中心合作的前瞻性临床试验研究成果于2022年5月在线发表于《Frontiers in Endocrinology》。研究率先发现将褪黑素引入体外胚胎培养体系作为培养液的补充成分可显著提高囊胚形成率,并提高冻融胚胎养囊的成功率,研究显示添加褪黑素有望成为体外受精(IVF)低质量胚胎的补救策略。本研究结论将有助于提高辅助生殖胚胎种植成功率,造福更多的不孕不育患者。

  No.7[临床诊疗辅助决策方面] 刘苏博士等研究发现首次IVF女性的临床妊娠结局与AMH有关

  生殖免疫团队刘苏博士等人通过回顾性队列研究发现首次接受IVF-ET女性临床妊娠结局与抗苗勒管激素(AMH)有关,而且AMH越高,妊娠结局越好。但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人群中并无此关系,并且AMH水平升高与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严重程度有关,即AMH越高,PCOS的临床指征越严重。该研究为首次IVF女性临床诊疗决策提供新思路。该研究成果于2022年3月在线发表于《BMC Pregnancy and Childbirth》。

  No.8[临床诊疗辅助决策方面] 周林燕医生等人进一步证实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影响不孕患者卵巢免疫微环境及降低活产率

  生殖临床团队周林燕医生等人研究发现,卵巢子宫内异症不但会导致获卵数、可利用胚胎数及优胚率明显降低,还会导致累积活产率明显降低。同时,还发现内异症患者卵泡液中巨噬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的水平明显升高,而这可能是影响内异症患者胚胎质量及妊娠结局的关键因素。本研究为内异症患者的临床诊治提供了全新的见解和思路。该研究成果于2022年6月在线发表于《Journal of Reproductive Immunology》。同时,也受邀在2022年度欧洲生殖年会与胚胎学会议(ESHRE)上进行大会发言。


  No.9[临床诊疗辅助决策方面] 李龙飞博士等人从不同的生物学过程探讨论述RPL的发病机制

  生殖免疫团队李龙飞、王琳琳等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妇产科生殖医学中心尹太郎教授团队共同针对复发性流产(RPL)的诊疗策略中,从不同的生物学过程探讨复发性流产的发病机制,详尽论述复发性流产患者血液、绒毛、蜕膜组织中差异表达***、蛋白、代谢产物等的表达差异。从DNA、RNA、蛋白质、代谢物等多个维度研究PRL的发病机制,为临床医生提供新的诊疗思路。该研究成果于2022年4月在线发表于《Frontiers in Immunology》。


 

  科研立项

  2022年上半年,我院共获批省级科研项目3项,其中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和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项目1项。

  以上是我院今年上半年的科研成果。我院将继续高度重视科研建设,坚持医研并举,坚持创新,不断推进科研和临床紧密融合和产出,促进我院的科技实力和学术水平不断提升,推动医疗和技术稳步向前发展,助力高水平研究型医院的建设。